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双减”之后,如何看待研学旅行热潮!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21-08-19|浏览次数:938

       7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严禁校外培训机构资本化运作、不再审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K12校外培训行业纷纷采取应对措施,进入“转型”风潮。

      当资本落幕,万亿级的校外教培市场迅速向外分流之时,注重青少年校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研学旅行行业再次引起各方关注。

      现实是,“双减”政策实施后,无法参加校外培训的孩子们依然需要学习成长。正如2021中国互联网大会数字教育论坛上,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的观点:校外培训机构对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满足家长、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扩大知识面和学习选择有积极作用,不能取缔。培训机构要有利于学生成长,特别是信息技术类的培训,为学生健康成长多做贡献。

       那么,当研学旅行被外界认为是“双减”后下一个K12教育领域的发展风口之时,是否真的上了快车道?又该如何把握契机?

01“双减”政策的出台会对整个研学行业及研学企业有哪些影响?

     “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科培训的用户会逐渐溢出,研学市场规模会进一步扩大。研学活动作为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赛道之一,大量教培及文旅机构可能会涌入市场,增加竞争激烈程度,同时挤压现有中小研学企业的生存空间。

      据了解,目前“双减”政策中尚未明确是否针对研学服务制定实施指导价,如果实施指导价为非赢利政策,将从根本上影响研学企业的体系及产品结构。此外随着大量新客户的涌入,客户需求会进一步升级和变革,并对产品诉求、响应速度、服务质量等提出更高的要求。


02“双减”政策是否会明显利好素质教育类研学课程?如艺术、劳动、体育等……

     实际上,研学实践教育本身一般就不涉及学科教育内容,所以说明显利好,不是很准确。

     其实早在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就指出,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国防科工、自然生态等五大板块为主题,打造研学旅行精品课程。


03研学行业会针对政策作出哪些方面的调整?

    “双减”的最终目标,依然是构建健康的教育生态和优化其服务能力,这个目标不会变。2016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积极推进研学旅行,服务于青少年的成长教育。这些年来,研学旅行行业也一直在稳步发展,升级迭代,形成了更丰富的教育内容体系和更优质的服务生态,行业也逐步成熟。

    “双减”之后,相信研学旅行能得到更多的机会服务于青少年课余生活和综合素质培养。研学旅行是国家鼓励和支持的素质教育方向之一,是一个朝阳行业。“双减”后,会有一些其它领域的企业涌入研学旅行行业,相信在加大竞争的同时,也会为行业引入一些新的元素,实现不同领域的跨界合作,诞生一些新的商业形态,甚至相关职业,比如“泛营地教育”、研学旅行指导师”等。此外,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进一步扩大了研学旅行行业的边界,供给侧和需求侧将会同时升级,进而带动整个行业升级。


04针对双减政策,研学企业需进行哪些业务、企业发展方针与结构方面的调整?

     实际上,研学旅行能和泛素质教育形成良好的融合,随之而来的还有更加广阔的泛营地教育领域。2020年以来,由于疫情,整个研学旅行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加上“双减”政策,大量校外培训机构涌入了泛素质教育赛道,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可以看到,新的市场主体和元素进来后,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价值。同时,在研学旅行与泛营地教育、泛素质教育互动融合的进程中,整个研学旅行行业的产业链将进一步优化升级,分工更加精细,服务更加优质。


05目前疫情开始反复,对研学行业的影响大吗?

     7月底,全国疫情再次爆发,原定的研学活动陆续取消,疫情当下,首先考虑的还是孩子们的安全和健康问题。

    “双减”之后,整个K12教育领域迎来震动,素质教育虽然只有千亿级市场规模,天花板不高,但还是随着政策落地迎来了更多资本的青睐,研学旅行领域一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在相关行业相互影响的阶段,也需要警惕,素质教育也不是学科、非学科的简单区分,研学旅行也需要有更多对于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和理解,才能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


     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讲,如何度过有意义的寒暑假,如何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开阔眼界,培养兴趣爱好,提升综合素养,始终是刚需。研学旅行确实会迎来长足的发展期,同样也会由于融合了更多领域的新元素而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准确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任何校外教育单位,只要由过去死板地关注中考、高考,转变为“育人”服务,都会迎来发展空间。

特别声明: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6-2021  www.qsnpt.com  青少年综合实践平台 三学行知(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400-660-9500
京ICP备20210010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588 技术支持:河南三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转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于30日内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