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各类研学可以说成为炙手可热的教育模式,近到逛大学校园、博物馆,远到海外研学。
火热的市场下,研学内容、食宿安全等问题也引起关注,更需注意其中隐藏的侵害问题。可以说家家都想去,又家家都担心踩坑,除了现行法规,还有什么可以将这一关乎未成年人切身利益的活动规范起来呢?
研学游一方面可能遇到虚假宣传,“课程水”“名师”“名校”滥竽充数;另一方面可能“价高质次”,冠以研学名号后,价格比普通旅行高出一半还多,而住宿餐饮等服务“降标”严重。
在个别情况中,研学游也出现过诈骗等犯罪行为,一位被告人冒用其他公司名义,虚构夏令营与家长签订合同,被检察机关以合同诈骗罪提起公诉。
部分机构在不具备办学资质的情况下,通过给学校回扣等方式争抢项目资源,也涉嫌行贿、受贿罪。孩子游学在外,人身安全保障是第一要务,而部分研学机构资质不明,转包分包给旅行社情况严重,缺少人员准入制度,这些都容易给孩子的身心安全带来隐患。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而不游”,实际上是以游学名义进行变相违规培训。今年教育部也开始牵头严厉打击这一行为,加强校外培训执法体系,严查以“游学研学”“冬令营”等名义进行变相违规培训。
“寓学于行、寓学于游”本是学习的好形式,笔者认为,火热的市场也应该促进更细化的监管。首先,教育部门、旅游部门、市场监督部门等应形成合力,共同管理。
声明:本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 |
Copyright © 2016-2021 www.qsnpt.com 青少年综合实践平台 三学行知(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400-660-9500 京ICP备2021001087号-1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转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于30日内联系本网删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