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先生只会教书,只会那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小孩子作为书架子。
第二种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凡是学生需要的,他都拿来给他们。把学生需要的知识给学生,先生仍以教为中心。不是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学,学生仍然是在“被动的地位”,接受教师传授现成的知识。
第三种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陶行知认为,第三种先生才是最好的。“教学生学”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生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间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
陶行知先生这样说,也这样做。1933年10月22日,陶行知指导他的学生新安小学校长汪达之,将新安小学的7名学生组成“新安儿童旅行团”,赴上海等地修学旅行。在54天的时间里,通过唱歌、劳动、卖书卖报、爱国演讲等办法筹集经费,深入工厂、码头、棚户区,参观英法日占领的上海租界、淞沪抗日战场。看江南风光,体察沿途地理风俗民情。旅途中学生们爱心相助、增进情感,在学到了许多学校读死书学不到的知识,更增加了学生们的国家民族责任感。
陶行知称这次旅行是“开天辟地以来的新鲜事”,写诗赞誉:“一群小光棍,点点有七根,小的十二岁,大的未结婚,没有先生带,父母也不在,谁说小孩小,划分新时代!”这更是开创了我国研学旅行的先河。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与核心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创造教育,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把教育看成是生活原本应有的东西,教育若不能通过生活来进行,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如果要体现其对生活的改造作用,也必须通过生活来进行。所以,教育要着眼于儿童的生活,要用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而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是受健康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就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就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就是受社会革命的教育。
”生活伴随人生始终,教育也伴随人生始终:“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教育面对的是人,而教育中的人,则是处在生活世界中的。所以,教育教学必须给予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活,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最好的先生是教学生学,我们都要去当那最好的先生。
![]() |
Copyright © 2016-2021 www.qsnpt.com 青少年综合实践平台 三学行知(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400-660-9500 京ICP备2021001087号-1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转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于30日内联系本网删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