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通知公告

研学,是趣事,更是趋势

来源:|发布时间:2021-05-27|浏览次数:831
        已经过去的2019年上半年,你做了哪些有趣或是有意义的事情呢?
 
        在诸多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中,有一个答案成为不少家庭关注和探讨的热点话题。
        那就是——研学。
        有教育学者认为:"研学"是现代人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的重要表现,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在未来高质量的教育前提下发展空间越来越辽阔。
        研学旅行由我国古代游学、近代修学旅行逐步演变发展而来,延续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当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逻辑思维和协作能力,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研学旅行应运而生,并成为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直以来,学生们习惯了闭门苦读、足不出户,习惯了书本学习、口耳之学。这种学习方式,固然能够短时间大容量接受知识,但是沿袭既久,学习渐渐远离了生活实践,远离个体的生命体验,坐而论道,只求动“心”而不让动“身”。
        研学旅行开启了既劳“心”也劳“身”、“身心合一”、“身体力行”的学习模式。在教师带领下,学生以行走的方式,走到知识产生的源头去,阅读远山近水,细察名物古迹。
        学习不再囿于一间教室,不再只是被动倾听教师讲解或记忆书上现成的结论。一路之上,他们是探索者、研究者、观察者,更是身临其境的体验者。他们或陶醉于秀美河山,或感动于悠久历史文化,或惊异于新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哪怕一句兴奋激动的简单感悟,也跟道听途说的感觉大不一样。因为它是多感官、多维度、活色生香的,伴有丰富的视觉、听觉、触觉体验。
         陶行知先生主张在“做中学”,提出“六大解放”,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巴、眼睛、空间、时间,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学习去创造。研学旅行,或可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对学生的解放。每一声感叹,每一个发现,都赋予知识以生命的温度和情感的色彩。从“两耳不闻窗外事”,到“两脚踏祖国河山”,新的学习方式,给受人诟病的“读死书,死读书”的认知模式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那是“知”与“行”的合一,这种知识的学习看得见生命的欢歌起舞。
         中小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家乡、走进他乡的社会大课堂,不仅是学习方式的变化,也是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方式,素来和思想方式互相关联。像人们常说的,海洋文明是外拓的、开放的;农耕文明是内敛的、保守的。想法决定活法,同时,活法的改变也会产生新的想法。
我国从文化传统来说,安土重迁,倾向于守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向往。很多古老的训言,像“父母在不远游”“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等,都说明了这一点。这与我国历史上战乱频发、社会动荡、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交通通信落后等有关。改革开放40余年,包括道路交通在内的社会基础建设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进步,客观上为我们扩大生活半径、改变生活方式,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研学旅行,可谓适逢其时。
         在生命成长发育阶段,一旦推开通向外部广阔世界的窗户,感受到精神的愉悦,这扇窗户就只会越开越大,不会轻易关闭。以开放的心态吸纳优秀的历史文化,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将成为生活的必需,成为生活的方式。
新时代的中国青少年,需要克服传统思维局限,具有更开放多元的思想维度。逐步推开的研学旅行,必将为农村孩子注入外拓的思想因子,促进他们更加自觉地走向生活,拥抱世界。青少年未来的成长不再满足于自己祖祖辈辈厮守的“一亩三分地”,而是与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发生关联。如此,成长的疆域将更加辽阔,生命的气象也将更壮美。
        年少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读过许多书,行过许多路,听过许多故事,见过许多风景,在时光流转中,为成长做美丽的点缀。
Copyright © 2016-2021  www.qsnpt.com  青少年综合实践平台 三学行知(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400-660-9500
京ICP备20210010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588 技术支持:河南三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转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于30日内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