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精彩回顾

大家还在争论两者关系的时候,新劳动教育研学旅行模式已经开始践行!

来源:中国教师报|发布时间:2021-11-01|浏览次数:624

新时代劳动教育关注劳动素养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幸福和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对“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进行全面建构。


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强化家庭、学校、社会综合实施,校内外教育相结合,走一条创新之路。


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如何在研学活动中嵌入劳动教育吧~




-1-
研学旅行中实施劳动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旦走出教室,研学旅行面临的就是劳动的场景。有劳动的成果,有劳动的现场,有劳动的过程,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生本身也在进行着体力、智力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生活。


因此,要发挥研学旅行这一学习方式的比较优势,对学生的劳动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培育。针对劳动教育的软化和弱化,我国很多地区开始尝试劳动教育课程化路径。

并将劳动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融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开展综合教育。

具体表现为:

•第一,以劳动(素养)为目标,构建“学科+劳动”课程,促进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

•第二,以劳动为路径,构建“劳动+X育”课程,促进“五育融合”。

•第三,以劳动为媒介,构建“生活+劳动”课程,促进劳动教育与生活融合。•第四,以劳动为本体,构建“技术+劳动”课程,促进劳动教育与技术融合。




高品质教育在于审美气质的确立。

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用劳动来提升自我,而是梦想一夜暴富,既是劳动教育的问题,也是美育的问题。

本质上,劳动教育是美的教育,用美的哲学观念来引领劳动教育,将使劳动教育焕发新的生机。


-2-

研学旅行“学农”劳动课程设计。


这里以某地“半山耘云”研学基地劳动教育主题课程为例。

这一课程的总目标:

•学习农耕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体验劳动的乐趣,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培养团队精神以及发现问题与理性思考的能力。


具体的课程内容如下:

“豆腐班”学生围着古老的石磨盘,了解中国人制作豆腐的历史以及豆腐的品种,体验用石磨磨黄豆以及豆腐制作的完整工艺。

“玉米班”学生在装满玉米的掼槽旁,比赛掰玉米、编玉米、剥玉米、磨玉米,干得热火朝天。

“炊事班”学生在厨师长的指导下,择洗切炒菜、生火、准备佐料和工具。

“种植班”学生在农田里认真跟着农民伯伯理墒、打塘、种苗、施肥、挑水、浇水。

“饲养班”学生在绿草茵茵的小牧场,听指导教师讲解人类驯养动物的历史,了解“六畜”习性,跟随工匠亲手体验云南十八怪之一的“鸡蛋用草栓着卖”。

“织布班”学生观看苗族工匠的织布操作过程,了解到衣服的小小旅程:植物→麻→线→布→缝。在苗族织布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小织布机认真“纺织”自己的作品。

“土坯班”学生玩泥巴,进行创意设计,物化思维成果,制作出一个个自己喜欢的土坯造型。

此外,本次课程还组织学生们参观了“铁匠铺”“清朝水碾”“四合院”等,让学生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




-3-

如何进行课程学习评价


小学阶段的研学旅行侧重感知,多以接触、感知、行为培养、文化浸润和情感熏陶为主。评价方面也以此为重,作业以体验日记、游学感悟、摄影、绘画、标本制作为主。


初中阶段的研学旅行要指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其预期学习成果以小课题研究报告、创意设计作品、科学探究作业等为主。


高中阶段则应当将研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做得更加深入,并融合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环节。学习成果应该是完整、具有一定创新性和规范性的研究报告。


上述案例,不仅将劳动技能的习得浸润在体验式学习中,还将劳动的历史、劳动的情感,劳动的价值引领渗透在与劳动者的亲密互动中,渗透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中,渗透在对劳动智慧的深刻体悟中,这些实践就是让劳动美起来、动起来、活起来、创起来、新起来的教育实践。如何在以研学旅行为代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探索劳动教育课程内外一体育人的途径,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


作者:刘继玲,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文章来源于中国教师报,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6-2021  www.qsnpt.com  青少年综合实践平台 三学行知(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400-660-9500
京ICP备20210010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588 技术支持:河南三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转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于30日内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