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后,研学旅行再次成为教育热点。研学旅行市场下一步该如何做到规范和健康发展,值得讨论。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要遵从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原则。
“双减”实施后,研学旅行如何助力学生素质提升?如何真正实现多方共赢?可以从三个途径入手。
-1-
在研学旅行中渗透科学教育,
激发学生科学兴趣
在当前形势下,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引导孩子自发爱上科学、爱上探索,尤为重要。
开展乡村研学,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情观
图片来源:新华网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拓展红色研学,
改变陈旧的德育说教模式~
今年恰逢建党百年,各地从多角度、全方位挖掘整理了许多党史新资料,并通过高科技手段加以精彩呈现,这为红色研学注入了新活力。
-4-
研学旅行市场要健康发展,必须抓住两点:一是必须秉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二是要配套制定严格的研学市场管理机制。
研学旅行注定是一个高技术含量、高服务水准的综合项目,为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的不合理现象,相关部门及学校不仅要制定最高限价,更要有最低保底价。要严格市场准入机制,开展研学机构的科学评价考核,同时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地方政府和学校在研学运作中实际上都有可以主动作为的地方。地方政府可以参与制定区域研学的总体规划,教育的公益属性迫切需要政府在宏观规划上积极探索、突破与创新。
一些地方利用当地特色资源,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研学小镇,既丰富了研学资源,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值得借鉴。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引导学校合理规划研学旅行,不倡导学校按照年段大规模开展研学活动,应大力提倡小班制、定制式的研学方式,还可以让家委会组织研学。学校在组织研学活动中,最担心的是安全问题,在做好安全保障的同时,应让专业的保险公司介入,而不该因偶发的安全问题因噎废食。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共同担起监管责任,对研学机构加强监管、科学评价,使之规范有序发展。
—END—
作者:欧荔
原标题:《研学旅行需着力教育设计》,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
Copyright © 2016-2021 www.qsnpt.com 青少年综合实践平台 三学行知(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400-660-9500 京ICP备2021001087号-1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转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于30日内联系本网删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