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近期活动

研学旅行做不好的人,劳动教育也做不好!一文讲明白两者间的关系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22-05-27|浏览次数:1163

疫情防控期间,90%地区的研学旅行都是叫停状态,校外的活动开展不了,劳动教育无疑成了当下研学人最关心的热门话题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两者之间的关系~


01

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劳动教育? 


首先从内容上看,劳动教育的重点是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生产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在参加三类劳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弘扬积极劳动精神,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形成良好劳动品质。 


从实施方式上看,劳动教育尤其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在出力流汗中成长。


是给学生提供真正的劳动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同岗位上经历劳动过程,感受不同劳动的艰辛,思考劳动者是如何通过劳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何为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考察探究部分,是由学校组织安排以培养中小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重点 突出集体活动、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喜旅能研”。


研学旅行是在真实情境下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完成的旅行体验和探究性学习,注重深度学习,让教育回归到“知 行合一”的本质上来。



02

研学旅行与劳动教育的共性 


研学旅行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劳动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就价值、意义而言,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都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指向,注重教育实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从整体上看,两者在基本原则、实践举措等方面均具有密切的联系,在 教育观上实现了同频共振。


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开放性。


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都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将学生由课内教育引向课外环境,让学生在生活、生产和服务中观察、认识并体验真实世界。


两者都是衔接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有益补充,是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是综合性。


研学旅行与劳动教育均强调问题解决,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方法,打通了学科间的壁垒,沟通了学科教学,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协同育人的格局。 


三是实践性。


研学旅行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学习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参与体验。


在此过程中,劳动为研学提供了具体实践方式,学生通过亲历劳动,开展考察、探究、设计、实践,实现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达成学以致用。 


因此,在把握研学旅行与劳动教育共性的基础上,结合研学旅行开展劳动教育,在研学中体悟劳动价值,为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供了良好平台。 



03

研学旅行对接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 


(一)研中思:


树立积极劳动观念基于研学旅行的劳动教育主题设计是关键。 


因此,要围绕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等维度设计主题,进而通过对主题各个阶段的准备工作。


在学生个体间、小组间进行讨论、交流、分享, 让学生在参与研学劳动方案制定的过程中,树立起积极的劳动观念。 


(二)研中学:


培养多维劳动素养基于研学旅行的劳动教育需要走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开展劳动实践。


学生在方案指引下,主动参与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习得劳动观察、劳动数据搜集、 劳动设计、劳动操作等技能,在亲历劳动过程中 实现多维劳动素养培养。


 (三)研中创:


体认创造劳动价值《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


“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 深度融合。”


结合研学中发现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运用劳动知识、技能来解决,并在科学探究、 创新创造过程中体认劳动价值,发展创新思维, 培养创造性劳动能力。


      作者:黄辉、蒋雄超 。文章文章综合自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国校外教育。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精彩推荐-


创新研学旅游,让孩子“劳动并快乐着”
教育部要求!9月起,中小学生要学做饭
最高奖励20万!政策鼓励旅行社开展研学旅行服务
农业农村部等:发展旅游观光、农耕体验、研学科普等新产业新业态

Copyright © 2016-2021  www.qsnpt.com  青少年综合实践平台 三学行知(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400-660-9500
京ICP备20210010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588 技术支持:河南三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转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于30日内联系本网删除!